[疾病预防] 二十种常见猪疾病预防与诊断(第一部分)
发布时间:2019-06-26 浏览
次
二十种常见猪疾病预防与诊断
1.猪瘟预防与诊断
猪瘟俗称“烂肠瘟”,美国称猪霍乱,英国称猪热病,是猪的一种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传染病。其特征为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壁变性引起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等病变。
[病原]病原为猪瘟病毒。
猪瘟病毒对寒冷抵抗力较强,病毒在冻肉中可存活数月,但不耐热。一般常用消毒药,对本病毒均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病初便秘,粪便常带有脱落肠鼓膜和血丝,继后不久呈现腹泻,粪便呈灰黄色、恶臭。公猪阴鞘积尿,用手挤压后,流出浑浊灰白色恶臭液体。哺乳仔猪发病较少,主要表现神经症状,如磨牙、痉挛、转圈运动、角弓反张或倒地抽搐等,死亡率颇高。
慢性型:主要由急性型发展而来,常见于老疫区或流行后期的病猪。猪主要表现消瘦、贫血、全身衰弱、步态缓慢无力,体温不稳定,可在40~41度之间反复。常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腹泻时有的可见粪便中带有黏液和血液。体表淋巴结肿大。
温和型:病情发展缓慢,体温在40度左右,呈稽留热,腹下皮肤有瘀血和坏死,有时见耳朵、尾干发干,粪便时干时稀,食欲尚有,但食量减少,病程可达1~2个月,病猪瘦弱。大猪大多能耐过,但生长发育差,仔猪死亡率较高。
[诊断]
①流行特点:体病只感染猪,流行无季节性,任何品种、类型、年龄的猪均易感。
②症状:潜伏期2~21天,平均5~7天。临床上可分几种类型。
最急性型:多流行于初期,尤在新流行区多见。表现突然发病,高热稽留,精神沉郁,眼结膜充血,颈、腹部及四肢内侧的皮肤发钳和出血。有的呈现抽搐和痉挛,病程一般不超过3天,病死率可高达100%。
急性型:最为常见。体温可升高到41度,稽留热。病猪表现寒颤、困倦、行动缓慢、共济失调、拱背、头尾下垂、废食,常伏卧一隅或钻入垫草内嗜睡。病早期有眼结膜炎,眼角聚有脓性分泌物,将眼险粘连。在鼻盘、嘴唇、下颁、四肢、腹下及外阴等处皮肤可见到紫红色斑点。
[防治]
①治疗:药物治疗无效。对病猪,尤其是种猪,可应用抗猪瘟高免血清进行治疗,对部分猪有效果,未发病猪也可用此血清作紧急预防。②预防:免疫接种是预防 猪瘟病的主要手段。我国研制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一般在免疫后3天左右,即可产生可靠的免疫力。
病理变化:全身皮肤、浆膜、黏膜和内脏器官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其中以淋巴结、肾脏、膀胱、脾脏、喉头、咽部最为常见。肠系膜淋巴结呈大理石样病变。胃和小肠黏膜呈出血性炎症,在大肠的回盲瓣段融膜形成特征性的钮扣状溃疡。脾肿大,脾边缘有时可见到红黑色的坏死斑块,比米粒略小,质地硬,突出于表面,即出血性梗死。妊娠母猪感染后,流产的胎儿水肿,表皮出血和小脑发育不全。温和型猪瘟在病理变化方面比典型猪瘟轻。
2.猪丹毒预防与诊断
猪丹毒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俗称“打火印”。猪丹毒杆菌又称丹毒丝菌,为细长的革兰氏阳性小杆菌。
诊断要点
一,急性(败血型)的症状是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2℃以上,寒战,病猪行走时僵直、跛行,似乎感到疼痛;站立数分钟后又卧倒,站立时四肢相互紧靠,头下垂,背部隆起。食欲停止,有时呕吐或干呕。病初便秘,随后下痢,有的混有血液。 病程2~3天,随即死亡。
二,亚急性(疹块型)病猪出现典型猪丹毒的症状。急性型症状出现后,在胸、背、四肢和颈部皮肤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疹块,凸出于皮肤,呈红色或紫红色,中间苍白,用手指压后退色。当疹块出现后,体温恢复正常,病情好转,病程1周左右,若能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三,慢性型常发生在老疫区或由前两种类型转化而来。主要表现为关节炎,关节肿大,行动僵硬,呈现跛行。出现慢性心内膜炎,消瘦,贫血,喜卧倒,行走不稳,心跳快,常因心肌麻 痹而突然死亡。
流行特点
猪丹毒杆菌能感染多种动物和人十甚至在鱼类、家蝇和蚊子体内有时也能分离到本菌。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夏季多发,5~9月份是流行高峰,多呈地方流行性和散发。不同年龄的猪均可发生,但多见于架子猪。
预防和治疗
疫苗接种目前市售产品有猪丹毒活疫苗和猪瘟、猪肺疫三联苗两种。各场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隔离消毒发现本病应立即隔离治疗,注意环境和粪便的消毒。对于病猪的尸体应作烧毁或其他无害化处理,杜绝散播。药物治疗本病首选的药物是青霉素,首次使用剂量要大。此外,其他抗生素或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均有效。用抗猪丹毒高免血清,皮下或静脉注射,有紧急预防和治疗效果。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胃、十二指肠、回肠,整个肠道都有不同程度的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脾肿大,呈典型的败血脾。肾郁血、肿大,有“大红肾”之称。关节肿胀,有浆液性、纤维索性渗出物蓄积。慢性病例在心脏可见到疣状心内膜炎的病变,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出现菜花样增生物。
3.猪肺疫(猪巴氏杆菌病)预防与诊断
猪肺疫又叫猪巴氏杆菌病,俗称“锁喉疯”或“肿脖子瘟”。
它是由特定血清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散发性和继发化传染病。急性病例呈出血性败血病、咽喉炎和肺炎和症状。慢性病例例主要表现为慢性肺炎症状。呈散发性发生。
流行特点
本病见常见中、小猪发病,以秋末春初及气候骤季节发生最多,南方易发生于潮湿闷热及多雨季节。
临诊症状
急性病例一般病程较短,可突然死广,典型的表现是:急性咽喉炎,颈部高度红肿,热而坚硬,呼吸困难及肺炎症状;散发或继发性的慢性病猪,症状不明显,易和其它传染病相混淆。
病理变化
最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变化,咽喉部急性炎症。急性病例,主要为肺的水肿,不同程度肝变病灶,以及胸部淋巴结的炎症。散发性病例见纤维素渗出或肺膜粘连的肺炎灶。
鉴别诊断
除注意与猪瘟、丹毒区别诊断外,急性咽喉炎病例要与急性炭疽区分,猪很少发生急性炭疽,且不形成流行。
防治方法
防治本病的根本办法,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消除或减少降低猪抵抗力的一切不良因素,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兽医卫生工作,以增强猪体的抵抗力;每年春秋两季定期进行预防注射。发病后的措施隔离病猪,及时治疗,可用磺胺类药物及抗生素;猪舍的墙壁、地而、饲养管理用具要消毒,垫草要烧掉;改善猪只饲养管理条件。
4.猪轮状病毒感染预防与诊断
流行特点
患病的人、畜及隐性感染的带毒者都是传染源。病毒存在于肠道,随粪便排至外界,经消化道感染易感的人、畜。本病传播迅速,多发生于寒冷季节。仔猪及幼猪多发。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
病理变化
病仔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粪便呈黄色或灰色,水样或糊状。病变主要限于消化道(特别是空肠和回肠),肠管变薄,小肠绒毛缩短。
防治措施
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靠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措施预防。疫苗尚处于研制阶段。发病猪应隔离到清洁、干燥和温暖的猪舍,加强护理,尽量减少应激因素。可给发病猪口服葡萄糖盐水或复方葡萄糖溶液,猪每千克体重口服气30~40毫升,每天2次。
诊断方法
根据症状与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采用小肠做电镜、荧光抗体等检查。
5.猪链球菌病预防与诊断
猪链球菌病是由几种主要链球菌引起的败血性和局灶性淋巴结化脓的疾病。
临诊症状
急性败血型:突然发生,体温升到40~42℃,全身症状明显,结膜潮红、流泪、流鼻液、便秘。部分病猪见关行炎,跛行或不能站立。有的病猪共济失调、磨牙、空嚼或昏睡等神经症状。后期呼吸闲难,l~4天死亡。
病理变化
败血型:鼻、气管、肺充血、肺炎;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心包积液,心内膜出血;
肾肿大、出血;胃肠粘膜充血、出血;关节囊内有胶样液体或纤维素脓性物。脑膜脑炎型:脑膜充血、出血,脑脊髓白质和灰质有小点山血;心包、胸腔、腹腔有纤维性炎;淋巴结肿大、出血。
诊断
细菌检查:①病料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阳性、单个、成对和链状排列的球菌②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平皿,24~48小时可见溶血的细小菌落,后进行生化试验和生长特性鉴定。
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菌猪是传染源,通过呼吸道和皮肤损伤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5~ll月发生较多。
防治方法
对急性、关节炎型病猪,及时用大剂量青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淋巴结化脓病例,待脓肿成熟后,切开脓肿,排除脓汁,局部按外科方法处理。消除外伤引起感染的因素;作好猪舍、环境、用具的消毒卫生工作。必要时,可用猪链球菌氢氧化铝菌苗(C群猪链球制成)免疫接种。
6.仔猪副伤寒预防与诊断
仔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主要是由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
病原
沙门氏菌为两端钝圆中等大小的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不产生芽抱,除鸡白痢和鸡伤寒沙白氏菌外,都有周身鞭毛。
流行特点
各种家畜、家禽、其他动物和人,对沙门氏菌属的一些细菌有易感性。不分年龄均可感染,猪多发生在1~4月龄(10~15千克)的幼龄猪。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气候寒冷多变及多雨潮湿季节发生最多。
症状
按症状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以慢性型为常见。急性(败血型) 发病初期多为急性,体温升至41℃以上,食欲不振或废绝,精神萎靡,喜藏于垫草内,寒战。鼻、眼有粘性分泌物,初便秘,后腹泻,排出淡黄色恶臭的稀粪,有时不见腹泻。在鼻端、耳、颈、腹及四肢内侧皮肤出现紫色斑,此时病猪迅速消瘦,行走不稳,呼吸困难,衰竭而死亡。病期3~5天,死亡居劲慢性 为最常见的病型,最主要的特征症状是下痢,粪便呈粥状或水样,灰白、黄绿、黄褐、灰绿或污黑色,恶臭,有时混有血液。严重时,肛门失禁,在吃食、躺卧、起立或行走时都可出现拉稀;使尾部及整个后躯沾污,有的咳嗽时,呈喷射状排出稀粪水,有的病猪下痢与便秘交替进行。有的病猪还发生肺炎,有咳嗽和呼吸加快症状。一般来说,慢性病猪体温稍高或正常,有食欲,后期废绝;也有的病猪死前还吃,喜喝脏水。有的病猪皮肤上出现湿疹样变化;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衰弱,被毛粗乱无光,行走摇晃,最后极度衰竭而劲。多在病后半个月以上死亡,有的甚至长达2个月。不死的病猪生长发育停滞,成为僵猪。
病理剖检
急性病猪主要为败血症变化,体表皮肤有紫红色斑,脾脏肿大,暗红色,质韧,切面蓝红色;全身淋巴结肿大,紫红色,切面外观似大理石状,与猪瘟的变化相似;肝、肾、心外膜、胃、肠粘膜有出血点;肺卡他性炎症;病程稍长的病例,大肠粘膜有糠麸样坏死灶。慢性病例,典型的病变在盲肠、结肠,甚至回肠。
诊断
慢性副伤寒的发病特点、症状及病理变化都比较典型,不难做出诊断,急性副伤寒与猪瘟很相似,应注意区别诊断。
病理变化
大肠粘膜有典型的坏死和溃疡,或粘膜呈弥漫性坏死;肠壁变厚,失去弹性;肝、淋巴结等干酪样坏死。
治疗
发现病猪立即隔离,及时治疗。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坚持与改善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相结合,才能收到满意效果。
1 呋喃酮(痢特灵)每日0.4~0.6克,分2次内服,连3~5天。
2 抗生素 氯霉素按每千克体重50~100毫克,每日2次口服。氯霉索注射液,每千克体重20~30毫克,每日肌肉注射2次。
3 磺胺类 磺胺甲基异恶(新诺明,SMz)首次按每千克体重0.1克,维持量0.07克,每12小时服1次。
预防
本病是由于仔猪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造成发生和传播的,因此,预防本病的根本措施是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本病常发地区,可对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预防。
7.猪水肿病预防与诊断
猪水肿病又名猪胃肠水肿,是由病原性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病,运动共济失调,惊厥,局部或全身麻痹及头部水肿。部检变化为头部皮下、胃壁及大肠间膜的水肿。
流行特点
主要发生于断奶前后的仔猪,常突然发生,病程短,迅速死亡,致死率高;发病多是营养良好和体格健壮的仔猪;一般局限于个别猪群,不广泛传播;多见于春季和秋季。
临诊症状
主要是突然发病,体温不高,四肢运功障碍,后躯无力,摇摆和共济失调;有的病猪作圆圈运动或盲目乱冲,突然猛向前跃;各种刺激或捕捉时,触之惊叫,叫声嘶哑,倒地,四肢乱动,似游泳状;病猪常见脸部、眼睑水肿,重者延至颜面、颈部,头部变“胖”。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是水肿。上下眼睑 、颜面、下凳部、头顶部皮下呈灰白色凉粉样水肿。
8.口蹄疫预防与诊断
口蹄疫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
流行特点
猪对口蹄疫病毒特别具有易感性,有时牛、羊等偶蹄兽不发病,猪还能发病;猪口蹄疫多发生于:秋末、冬季和早春,尤以春季达到高峰。
临诊症状
以蹄部水疱为特征,体温升高,全身症状明显,蹄冠、蹄叉发红、形成水疱和溃烂,有继发感染时,蹄壳可能脱落;病猪破行,喜卧;病猪鼻盘、口腔、齿龈、舌、乳房(主要是哺乳母猪)也可见到水疱和烂斑;仔猪可因肠炎和心肌炎而它。
鉴别诊断
注意与猪水疱病、猪水疱疹和猪水疱性口炎鉴别。
防治方法
做好平时的预防工作。如疑为口蹄疫时,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疫情,并采集病料送检;对发病现场进行封锁,按上级业务部门的规定,执行严格的封锁措施,按“早、快、严、小”的原则处理;对猪舍、环境及饲养管理用具进行严格消毒;病猪隔离,加强护理,对症治疗,促进口腔和蹄子的早日康复;发病地区可用口蹄疫灭活疫苗注射,有一定预防效果。
9.猪流行性腹泻预防与诊断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冠状病毒属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流行特点
病猪是主要传染来源;各种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有明显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冬季,也能在夏季发生,我国以12月到第二年2月发生最多。
临诊症状
病猪表现为呕吐、腹泻和脱水。粪稀如水,灰黄色或灰色,在吃食或吮乳后发生呕吐;年龄越小,症状越重。
病理变化
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似。
鉴别诊断
常用方法有:1.免疫荧光染色检查;2.免疫电镜检查;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4.人工感染试验。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可供治疗。停食或减食,多给清洁饮水或易消化饲料,小猪进行补液、补液盐等措施,有一定良好作用;由于此病发病率很高,传播快,一旦发病,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效果不大。加之康复猪可产生一定免疫力,猪只发病流行后即可停止。
10.猪传染性胃肠炎预防与诊断
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来源。各种年龄猪均可感染发病,但症状轻微,并可自然康复。本病的发生有季节性,我国多流行于冬春寒冷季节,夏季发病少,在产仔旺季发生较多。在新发病猪群,几乎全部猪只均可感染发病,在老疫区则呈地方流行。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属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
临诊症状
出现仔猪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突然呕吐,接着出现急剧的水样腹泻,粪水呈黄色、淡绿或发白色。病猪迅速脱水,体重下降,精神萎靡,被毛粗乱无光。吃奶减少或停止吃奶、战栗、口渴、消瘦,于2~5日内死亡。架子猪、肥猪及成年公母猪主要是食欲减退或消失,水样腹泻,粪水呈黄绿、淡灰或褐色,混有气泡;哺乳母猪泌乳减少或停止,3~7大病情好转随即恢复,极少发生死亡。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底粘膜充血,有时有出血点;小肠肠壁变薄,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体。含有气泡和凝乳块;小肠肠系膜淋巴管内缺乏乳糜烂。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特效的药物可供治疗。停食或减食,多给清洁饮水或易消化饲料,小猪进行补液、补液盐等措施,
有一定良好作用;由于此病发病率很高,传播快,一旦发病,采取隔离、消毒等措施效果不大。加之康复猪可产生一定免疫力,猪只发病流行后即可停止。可试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预防。 平常也要对
猪场科学消毒,同时对进入
猪场的车辆进行消毒,确保将病毒隔离在猪场外!